5月13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助推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發展。
《指南》旨在以素養培育為核心,構建一套科學完備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體系,通過螺旋式課程設計實現從認知啟蒙到創新實踐的素養發展:小學階段注重興趣培養與基礎認知,初中階段強化技術原理與基礎應用,高中階段注重系統思維與創新實踐。同時,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從局部試點轉向全域覆蓋。
過去的AI基于用戶的提示語來生成一段文本,但現在海量的中間提示語由AI自己通過搜索和推理完成。AI的易用性和生成內容的質量直接提升了一個巨大的臺階。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今天的AI并不為過。
但將AI引入教育,并不是“教編程”那么簡單。《指南》指出,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的目標是普及技術原理、應用場景和倫理安全,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核心素養。基于此,《指南》明確了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更對怎么保障、如何實施,確保 AI 教育既安全又落地。將“倫理安全”作為核心教學內容,要求學生理解技術背后的規則。例如,在設計 AI 模型時,引導學生思考:“如果算法歧視了某個群體,該怎么辦?”這種“批判性思維”比單純的技術操作更重要。
當人們完全依賴GPS導航后,很多人對城市的方向感和街道的記憶能力已經萎縮。那么當AI引入教育,如何讓孩子仍能學會思考?
《指南》中,明確了各學段對人工智能的使用規范,在提出“分學段差異化應用”的同時,強調要避免學生的過度技術依賴。提出小學階段學生在教師、家長幫助下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響學生知識建構與思維發展。初中階段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指導學生交叉驗證生成內容的合理性。高中階段可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自主評估生成內容的社會影響。
為防范學生因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而弱化獨立思考能力,《指南》還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并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同時,強化教師的引導職責,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通過組織學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邏輯缺陷、價值傾向及文化偏差,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質疑精神與甄別能力,切實提升信息處理的自主性。
AI普及教育的關鍵在于教育者。生成式人工智能可為教師提供教學準備、課堂實施、課后輔導及教學研究的全面支持。依托其精準分析與內容生成能力,教師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教學效能,助力構建人機協同的高效教學體系。例如,在項目式學習場景中,智能體可作為“助教”或“學伴”,協助教師設計分層任務、提供實時反饋,并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生成定制化的學習資源,從而提升教學精準度與學生學習效果。
考慮到具備AI素質儲備的師資力量目前依舊稀缺,《指南》提出將 AI 教學能力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并鼓勵跨學科教研。并希望讓校外力量成為校內教學的重要補充。
比如邀請企業工程師進課堂,或利用AI工具輔助備課,讓教師成為合格的“AI 引導者”。同時,鼓勵企業開放實驗室、研發適配性強的教學工具。與學校合作開發課程,整合產業前沿技術和教育資源。開放公益性教育資源,促進公平普及。依據中小學生特點研發適配性強的教學工具和課程產品,以降低學習門檻。
《指南》的發布,標志著 AI 教育將正式進入課堂。但如何讓受教育者獲得AI賦能,而不是被其吞沒,如何讓AI助力獨立思考而非盲從算法,仍是值得長期研究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