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科創板上市公司ST帕瓦(688184.SH)發布公告稱,公司于 2025 年 8 月 1 日收到公安機關出具的《立案決定書》,公司共同實際控制人之一、董事張寶涉嫌職務侵占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深陷財務造假漩渦的ST帕瓦,因接二連三的管理層變動再次引發市場關注。
實控人被立案
根據公告,張寶作為ST帕瓦共同實際控制人及董事,涉嫌職務侵占行為已被正式立案。值得注意的是,張寶在兩個月前已辭去董事長、總經理職務。5月22日,公司宣布張寶因“個人身體原因”辭去上述職務,僅保留董事及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并由前董事長王寶良重新接任公司管理層。
此次立案并非孤立事件。7月13日,公司曾披露張寶通過供應商及銷售貨款占用公司資金合計1.91億元,其中2022-2024年分別占用7403.20萬元、8538.62萬元和3192.07萬元。盡管張寶承諾于9月30日前歸還全部款項,且公司已收回3000萬元,但審計機構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下稱“天健所”)指出,公司工程投資、銷售及采購業務存在重大內控缺陷,直接導致資金占用未被及時制止。
ST帕瓦的治理危機早有預兆。2024年5月和7月,公司因2023年業績預告與實際凈利潤差異超1億元、修正不及時,兩次被監管部門出具警示函,張寶作為時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被記入誠信檔案。2025年4月30日,公司因內控失效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ST),股票簡稱由“帕瓦股份”變更為“ST帕瓦”。
從財務造假到高管離場
ST帕瓦的財務危機始于上市后第二年。作為國內三元前驅體材料領域的重要企業,公司曾憑借高鎳三元前驅體技術成為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的供應商,并于2022年9月登陸科創板,募資總額達17.43億元,超募8575.21萬元,扣除發行費用后實際募集資金凈額為15.95億元。然而,上市首年業績即現頹勢:2023年年報顯示,202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7億元,同比下降29.26%;凈利潤虧損9737.0萬元,同比下降166.79%;2024年虧損進一步擴大至7.27億元,同比降幅達193.37%。
2025年3月25日,ST帕瓦收到浙江證監局下達的警示函,其中指出,該局在現場檢查中發現,ST帕瓦存在虛增營業收入、少提存貨跌價準備、虛增在建工程、印章使用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導致2023年年報及2024年一季報、半年報、三季報信息披露不準確。例如,2023年公司通過調整子公司貿易業務收入確認方式,將部分收入由“總額法”改為“凈額法”,導致營收調減1.36億元。此外,公司2021-2023年在建工程金額從2.01億元激增至3.37億元,但同期營收與凈利潤雙雙下滑。
據央廣網5月8日報道,天健所對其2024年財報出具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上述事項表明,ST帕瓦相關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天健所指出,有效的內部控制能夠為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的真實完整提供合理保證,而上述重大缺陷使ST帕瓦內部控制失去這一功能。
同時,近幾個月以來,公司高層的變動也不容忽視。5月20日,公司副總經理、核心技術人員程磊辭去所有職務,其通過戰略配售資管計劃持有的8.62%股份隨之解禁。公告顯示,程磊的離職被保薦機構認定為“未對公司研發實力產生重大不利影響”,但公司研發人員數量已從上市初的百余人縮減至87人,占員工總數的22.83%。緊接著,5月22日,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寶離職;6月18日,公司副總經理、財務總監袁建軍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副總經理、財務總監職務。
困境重重
ST帕瓦的困境或許也折射出新能源材料行業的激烈競爭。隨著三元前驅體市場產能過剩,頭部企業如華友鈷業、格林美通過技術迭代和規模效應鞏固優勢,而中小廠商則面臨價格戰與客戶流失的雙重壓力。ST帕瓦雖曾布局高鎳化、單晶化等高端產品,但未能及時轉化為盈利能力,反而因內控失效和業績造假陷入生存危機。
二級市場上,ST帕瓦股價自上市首日最高價45.92元/股持續下跌,截至8月1日收盤報10.01元/股,總市值縮水至15.92億元,甚至低于IPO募資凈額。2022年4月25日披露的財務報表中,ST帕瓦詳細列示了2021年前五大客戶名單,其中河南福森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4228.05萬元的銷售額位列第三,占營業收入比例為4.93%。值得注意的是,該公司連續兩年均為ST帕瓦前5大客戶之一,卻被指注冊資本近9000萬元但實繳資本為零,且于2021年7月被列為限制高消費企業。此類客戶資質問題,疊加實控人資金占用、財務造假等黑歷史,進一步動搖了市場信心。
截至8月4日收盤,ST帕瓦下跌0.60%,報9.95元/股,總市值15.8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