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趙娜 報道
這個夏天,“蘇超”火了。
6月29日,蘇州隊坐鎮主場以3:0戰勝揚州隊的比賽,不僅讓昆山奧體中心這座專業球場在全國范圍內出圈,也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昆山——這座城市不只有車間里的機器轟鳴,也有綠茵場上的激情歡呼;不只是工廠林立的制造高地,也是年輕人愿意扎根生活、實現夢想的一方熱土。
這場熱鬧背后,是昆山更深層次的城市更新。過去20年,昆山穩居全國百強縣市榜首,經濟社會持續躍升,吸引了大量青年人才匯聚于此,帶來了對城市生活的新期待與新需求。面對變化的人群結構與產業格局,昆山正以更大力度提升產業層次、更高標準招引人才、更有定力推進制度創新與產城融合。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昆山是外向型經濟的典范,是中國智能制造的重要拼圖。但在悄然發生的轉型中,這座城市已在構建一個面向未來的創新圖景:它既有完整的制造產業體系作為創新承載底盤,也正在通過制度機制與資本撬動,催生出一批具有技術厚度與協同能力的科創企業。
今年5月以來,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了昆山地方國資平臺、落地昆山的創投機構以及多家科創企業,力圖勾勒出這座城市在政策、資本、企業協同發力下,多方合作推動科創躍升的一個觀察切面。
制造,是昆山最廣為人知的城市符號。在電子信息、新型顯示、智能制造等產業高度集聚的支撐下,昆山成為典型的縣域新型工業化樣本。
今天的昆山早已不再只是依靠成本和政策優勢吸引企業落地,這里還在憑借完善的產業鏈與持續優化的營商環境,孕育出一批具有“硬核能力”的新興科創企業,也吸引著更多具備核心技術與成長潛力的企業在此落地生根。
位于昆山高新區的長鷹硬質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例。以硬質合金材料為切口,逐步攻克了3C、半導體、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卡脖子”難題。2023年,長鷹硬科牽頭組建“蘇州市超細及納米晶碳化鎢基硬質合金創新聯合體”,攜手東北大學、蘇州大學、中南大學及上下游企業,探索“鏈上協同”的技術攻關路徑。在這座城市里,企業不僅能找到客戶與市場,也能找到愿意共建實驗平臺的研發伙伴和產業資源。
另一家總部位于千燈鎮的聯仕新材,則聚焦濕電子化學品,在晶圓制造與芯片封裝所需的高純材料上實現自主創新。公司在江蘇、江西、湖北三地構建覆蓋全國主要半導體客戶區的產能網絡,形成覆蓋晶圓制造與封裝多個環節的供應體系。
這些案例背后,是昆山產業基礎、空間規劃與政策機制的系統協同。作為一座制造密集型城市,昆山的特點不只在于擁有完整的產業鏈條,更在于鏈條間存在真實協作的可能性——這一點,在當前強調產業轉型與區域協同的時代背景下尤為關鍵。
記者了解到,截至2024年底,昆山集聚了科技型中小企業3965家;有效高新技術企業超3300家,多年居全國同類城市首位。昆山高新區在國家高新區綜合排名中實現“八連升”,繼續保持全國縣域國家高新區榜首。這一組組數據,不只是量的體現,更是企業創新活躍度的側面寫照。
如果說工業是昆山連接世界的一張最亮名片,那么今天,企業之間講同樣的語言、用同一套技術標準的協作土壤,正在將這座城市轉變為一個具備復雜協同能力的科創承載體。
這種協同不僅體現在產業鏈條上,也體現在城市空間的重構上。作為“昆山之路”的起錨地,青陽港區域正承擔起新一輪城市更新和產城融合的重要使命。根據規劃,昆山將按照“老城區煥新、新片區塑形、全領域激活”的導向,加速推動青陽港中央商務區建設,形成總部商務區、環港商業區、中央品質生活區、青年創業園和兩大生態宜居組團等六大功能板塊。
青陽港的城市新中心建設,是昆山從產強城弱向產城共榮邁進的縮影之一,也為高質量產業生態和人才集聚提供了新的空間支點。
近年來,昆山瞄準確定性產業培育新的增長曲線,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現融合創新,培育壯大“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網聯汽車、具身智能、低空飛行器”+“高端食品、時尚創意、消費醫療”的“2+3+3”新興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切實扛起科技產業融合的創新擔當。
這不僅為昆山下一階段科技創新定下主基調,也在制度設計上持續釋放出更具確定性的改革信號。
在本次以“昆山科創”為主題的走訪中,“祖沖之攻關計劃”幾乎是每位投資人和企業家都提到的關鍵詞。這一在2019年啟動實施的自主可控產業技術攻關計劃,將“揭榜掛帥”“難題招標”等機制引入縣級市層面,打破傳統科研立項路徑,讓企業以更務實的方式對接科研資源,也讓技術成果有機會直接走向產業鏈條。
“祖沖之”在這里不只是一個政策名稱,更是一種貫穿古今的創新象征。公元五世紀,祖沖之在擔任昆山縣令期間,將圓周率精算至小數點后第七位,留下了中國古代數學的高光時刻。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祖沖之路”,串聯起眾多科創企業、高校院所和投資機構,成為這座城市創新脈絡的具象化表達。
在制度設計上,昆山并非簡單補貼企業研發,而是搭建機制讓企業愿意講難題、科研機構精準解題,提升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和政府的組織能力。同時,當地鼓勵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推動資源從分散競爭走向協同攻關。
不僅如此,昆山還持續優化企業感知度和人才獲得感。市科創發展服務中心打造“昆如意”企業服務平臺,一站集成10大類27項主題服務;通過數字化賦能精準服務,實現從“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涵蓋醫療保健、子女入學、人才安居、商旅出行禮遇等在內的18大類45項服務,體現出人才服務的城市溫度。
這些機制一方面幫助企業更高效地解決技術難題,另一方面也讓人才在昆山工作和生活更有保障,為當地構建多元開放的科技創新生態和多元包容的人文環境提供了堅實支撐。
昆山的創新制度突破不止于此。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套由城市科創載體、產業資本中心和產業控股平臺共同支撐的科技創新體系已在加速形成。
“昆山要實現產業升級,必須引進更多高質量的科技企業。”昆山創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健告訴我們,新時代對招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將通過與頭部機構的深度合作,精準發現并吸引最優秀的企業落地昆山。
如果說產業是根、機制是骨,那么科技、人才與資本則是城市創新生命力的血脈所在。
在昆山,創投機構不只是融資支持的提供方,更是城市創新生態的共建者。以毅達資本為例,這家總部位于南京、管理規模超千億元的本土機構,近年來在昆山的“在地投資”實踐,已成為區域協同的一個樣本。
早在2019年,毅達資本就曾聯合中華金控設立首只落地昆山的生物醫藥基金。截至當前,毅達已陸續在昆山設立4只基金,總規模超過20億元,其中大約三成出資來自昆山本地的國資機構。2023年,毅達與昆山創控集團共同發起設立“昆山玉澄”基金管理公司,正式以合資GP的形式進一步展開在昆山的投資,形成“在地化+機制共建”的運作模式。
與許多地方政府招引基金落戶的思路不同,昆山更傾向于讓創投機構成建制地在本地扎根。從“資金投入”到“機制共建”,昆山與毅達之間的合作超越了出資人與管理人的財務型綁定,更是一種基于長期主義的創新共同體。
我國創投行業進入“內循環為主”的階段背景下,昆山的這套機制實踐,提供了一個值得更多區域借鑒的參照樣本。用毅達資本創始合伙人黃韜的話說,把創投的創新要素協調能力與當地的產業基礎、企業家精神融合到一起,將能激發出遠超資金作用本身的協同效能。
回到蘇超球場之外的城市日常,在河道邊、園區里、實驗室中,一位位科研專家、青年工程師與創新創業者,正以各自的方式書寫著這座城市的創新圖譜。
昆山有一句廣為傳播的說法,“人人都是‘營商環境’,事事關乎城市形象。”過去兩個月與多家昆山企業的交流中,企業家們談到的一個共同點是“可預期”——政策兌現有節奏,項目審批有邏輯,合作機制能落地。對這座加速崛起中的創新型城市而言,政策的穩定性與執行的連續性,是吸引創新企業落地的真正“磁力場”。
如今的昆山,制造仍是基本盤,創新正在成為增長極。以城市更新承載人群,以機制創新托舉企業,以長期資本陪伴成長,這座城市正在探索一種不同于北上廣深的科創路徑:不靠超大體量,不拼政策洼地,而是以協同能力和制度厚度贏得高新企業與創新人才。
因此再看“蘇超”,這或許不是一次偶然的出圈,而是昆山正在發生的一種深層變化的自然流露。它所展現的,不是一座城市一時的熱鬧,而是一種更持久的吸引力——那是生活、產業與創新真正結合在一起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