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翟德芳 看到標題中的“鐘離”,估計很多人知道這是一個姓氏。就我自己而言,我讀史時,知道戰國時有痛罵齊宣王、卻被后者封為王后的鐘離春;楚漢相爭時、項羽手下大將有鐘離昧。過去沒有細琢磨這個“鐘離”的歷史淵源,此次蚌埠之行,意外邂逅了一座墓葬,卻為我豐富了這方面的知識。
我在訪問雙墩遺址時,那里是一片未竣工的考古公園工地,穿行在簡易的道路上,我就注意到旁邊有一個土墩,懷疑那就是雙墩的由來,但土墩只有一座,卻又為我帶來新的疑惑。之后到蚌埠博物館,看到有一個鐘離君柏墓的陳列,我好奇地進去觀看,才知道這座墓就在雙墩,是被挖掉的另一個土墩,墓主竟然是春秋時鐘離國的國君!這一發現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遂仔細觀看陳列品,并披閱文獻資料,才有了這一篇訪古文。
鐘離君柏墓的葬制
1985 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雙墩村的兩座相鄰的大土堆被認定為墓葬,并分別命名為雙墩 1、2 號墓。2005 年 6 月,雙墩1號墓被盜,雖然盜墓者未得逞遂,但表明其存在嚴重安全隱患,蚌埠市政府提出對其進行發掘,以加以保護。2006 年 12 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蚌埠市博物館聯合,由闞緒杭研究員率領,對此墓展開搶救性發掘。
雙墩中尚存的一墩
這是一座有生土二層臺、帶封土堆的大型土坑豎穴墓。墓口部直徑 20.2 米、底部直徑 14 米、墓口至墓底深 7.5 米。墓葬為罕見的圓形結構,東部有階梯式短墓道。其封土堆和墓坑填土均是由人工精心調配的黃、灰(青)、黑、紅、白五色顆粒混合花土。其中的白色土和黑色土當地或附近未見,應是異地長途搬運而來。墓的封土堆底部、墓口外鋪墊了一層直徑約 60 米、厚 0.2~0.3 米、呈玉璧形的白土。在距墓口深 0.7 米的墓坑填土中,由深淺不同的五色土構成放射線形遺跡,從中間呈扇面形狀向四周輻射。這種放射線共有20條,除東南角 4 條線似被擾亂外,其他方位輻射線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規律。墓壁周圍有 2 米寬的深色填土帶,圍繞著中間的放射線。
雙墩墓的土偶墻
在放射線遺跡下還疊壓著土丘與土偶遺跡。土丘沿墓坑壁周邊分布,在寬約 2 米的范圍內用五色土堆筑大小不一的饅頭狀土丘 18 個,每個土丘底徑 1.5~3 米。在這層填土中還填埋了 1000 多個泥質土偶,墓坑周邊的土偶以組群狀態分布,中間填土層多為散在狀態。土偶為尖頂圓體或方體,體表有明顯的繩索(草莖)痕,高 0.2~0.25 米,直徑 0.1~0.15 米。在土丘與土偶遺跡下又疊壓著土偶墻遺跡。這是在墓坑內的生土二層臺上靠內緣一周用土偶層層壘砌的三至四層墻體,高 0.3~0.4 米。土偶墻與二層臺上的墓壁形成一條環形巷道。
雙墩墓的墓室和殉人埋葬布局
墓室之中,主棺槨居中,其他葬具圍繞主棺槨構筑。主棺槨的東、西、北三面各放置三具殉人木箱,南面放置一具殉人箱和一個碩大的隨葬品槨室,隨葬品槨室又分南、北兩廂,因而在圓形墓室內形成規整的正東、西、南、北向“亞”字形“三三”制埋葬布局。從木質葬具朽痕可知墓主為一槨一棺,槨墻板痕跡長約 3.5 米、寬 1.6 米、高 0.9 米,棺痕跡長 2.5 米、寬 0.9 米、高約 0.5 米。放置隨葬品的槨室長約 3.8 米、寬約 3.6 米、高 0.6 米。內分南北兩個廂,其間有木板墻隔開。北廂為器物廂,東西長 3.8 米,南北寬 2.4 米。南廂放置豬牛羊三牲,東西長 3.8 米,南北寬 1.2 米。墓葬的 10 個殉人葬具狹窄,僅有一箱。推測殉人皆為女性,多數年齡為 20~30 歲。殉人的隨葬品極少,多隨葬小刀(修眉刀或妝刀)和陶礪片,少數有海貝飾、骨簪、陶器等。
雙墩墓出土的龍首提梁銅盉
鐘離君柏墓的出土遺物
鐘離君柏墓的隨葬品豐富多彩,主要放置在南槨室的器物箱內,少數出自主棺。出土的隨葬器物 570 件(套),包括銅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金箔飾等,種類有禮樂器、飲食器、兵器、車馬器、工具、飾品等。
雙墩墓出土的蟠虺紋銅鼎
雙墩墓出土的獸首流蟠虺紋銅匜
青銅器包括容器、樂器、車馬器、兵器、工具等。青銅容器20件,主要器形有鼎、豆、盉、簠、罍、甗、匜、盒、盤、勺等。在發掘清理時,青銅鼎內分別裝滿豬排、豬蹄,或牛排、或魚的骨頭。青銅樂器包括鈕鐘一套9件和鈴、鼓鈕環各1件(套)。青銅車馬器有車軎、馬銜、車衡飾等。青銅兵器達 292 件(套),包括劍、戟、戈、矛、鏃等,其中不同類型的青銅箭鏃就達 280 余件,是兵器中最多最全的一種。青銅工具類有青銅刀、削、合頁、鐮、鋸、斧等,以青銅刀最多,16 件中有 8 件出自殉人木棺內,并與陶礪片配套。9件銅鈕鐘正面鉦部、2 件大的銅簠內底兩面、2件銅戟的戈胡部均有 “童麗君柏”銘文,1 件小的銅簠內底部有細線淺刻銘“柏之簠”。“童麗”即是“鐘離”的通假字,銘文證明墓主身份為鐘離國的國君“柏”。墓中出土的“鐘離公獲徐人”戈,內末端和胡部分別有銘文,正面內部鑄有“余子白司此之元戈”銘文,背面胡部刻有“鐘離公柏獲徐人”,是后刻上去的。
雙墩墓出土的鐘離君柏簠及銘文
出土的玉石器包括玉器 13 件(套),其中12件玉器出自主墓室,為墓主人隨身佩戴的裝飾品,有管狀玦、觹、環、珠、方形佩;另一件玉韘出自南槨室器物箱中。石器 14 件(套),其中12件石器為石磬,2 件為礪石。漆皮和金屬飾件的存在表明墓中還隨葬有漆木器,不過均已腐爛不存。
雙墩墓出土的各式玉器
雙墩墓出土的三角云紋銅鈄
鐘離君柏墓的新發現及意義
鐘離君柏墓的發掘有若干項前所未有的考古新發現。概要說來,是第一次在淮河中游地區發現墓葬封土堆,這也是長江以北地區最早的墓葬封土堆;首次發現用五種顏色的混合土封填墓葬;首次發現大型圓形土坑結構墓葬;首次發現封土堆下玉璧形白土墊層和抹白土墓壁遺跡現象;首次在墓坑填土中構筑“放射線、土丘與土偶、土偶墻”等;首次發現泥質“土偶”文物;首次發現十(亞)字形墓底(槨室)埋葬布局;首次發現在主墓棺槨之外再構筑大型隨葬品槨室的現象。
雙墩墓出土的銅戟(右下為鐘離公柏用戟)
這些新發現有太大的價值與意義,也引發了學者們熱烈的討論。比如說,鐘離君柏墓采用圓形墓坑結構、并在填土中構建那么復雜的遺跡現象,在以往的考古發掘中極為罕見,是我國墓葬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首創埋葬習俗新類型。有學者認為,鐘離君柏墓的五色土寓意王權思想,表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有學者認為其表示時空概念。
關于土偶墻的寓意,學者們的觀點也有不同,有人認為是象征“山緣遺跡”與“八極觀念”,18個土丘象征天地之邊際柱子,土偶或為女媧摶土造的絙人。關于墓底的埋葬布局,有人認為主槨室四方“三三制”,構成數字“十”和“十二”,象征“天干地支”和十二時節,20條放射線遺跡象征北斗天空星象的分區星圖,這種墓底象征大地的十字形與墓上象征天空的圓形,以及天地之間的界際現象,構成完整的天地時空,從而創造性地以實物的形式構建了一套視死如視生的葬俗體系。
雙墩墓出土的云紋彩繪陶罐
鐘離君柏墓的發現與研究,證明淮河中游地區鐘離古國存在的歷史事實。文獻中關于鐘離國的記載十分匱乏。《史記?秦本紀》中,“鐘離”作“終黎”,是嬴姓之國,西周時由伯益的后代受封而建立,是西周諸侯國之一,春秋時期被楚國所滅。目前發現的鐘離國銘文僅有少量的記事內容,表明淮河中游地區鐘離國的存在,具體位置在今安徽中北部。前面提到的“鐘離公獲徐人”戈,“余子白司此之元戈”為先鑄,當為徐子白司此所鑄自用之戈,后刻的“鐘離公柏獲徐人”表明該戈為鐘離公柏所繳獲,從而揭示出鐘離公柏時,鐘離國與徐國之間發生過戰爭,鐘離取勝。
春秋時期鐘離國的地理位置
鐘離君柏墓出土的器物組合與形制具有比較典型的春秋中晚期特征,結合文獻中關于春秋時期鐘離國的零星記載,這座墓的具體年代大約在公元前五六世紀。鐘離君柏墓的發掘為研究鐘離國的歷史、王室世系以及淮河地域文化提供了珍貴的資料。鐘離國墓葬獨特而神秘的文化現象,則為研究中國墓葬形制結構和埋葬制度、埋葬習俗提供了全新的材料。?
?
雙墩墓出土的鏤空龍耳銅罍
惟其重要,該墓的發掘被中國社會科學院評為“2008年度全國最有學術價值的六大考古項目”之一,并榮獲“200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國家文物局“2008年度田野考古成果三等獎”稱號。2013年,鐘離君柏墓入選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蚌埠雙墩遺址(含雙墩春秋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現正在建設中,估計晚些時間再去雙墩,會有更好的訪問體驗吧!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