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4-11-23 12:34
經濟觀察報 周信/文 “大象轉身”這個詞語,上一次在汽車行業被集中使用,是在2019年后,起初指國際零部件巨頭的轉型,后也用于跨國車企的轉型。
回顧中國汽車電動化發展的歷程可以清晰地看到,2018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草莽時期,國內新能源品牌有300多家,“PPT造車”盛極一時,2018年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元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首次破百萬輛,且均保持60%左右的高速增長率。
2017年12月,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德爾福將動力總成業務完全剝離,僅專注于汽車電氣化和智能化業務,公司也更名為安波福(Aptiv)。相比其他國際汽車企業,安波福的轉型更早也更徹底,這種對市場的敏銳洞察使得其能在歷次時代大潮中澎湃向前。
安波福中國及亞太區總裁楊曉明在接受采訪時回顧,入華30多年,安波福見證了中國成為全球汽車產銷量最大市場的發展歷程。順應時代浪潮,安波福在電動化智能化最前沿的中國市場,始終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也見證和助力了中國汽車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的彎道超車。
在全球經濟下行風險大、地緣局勢緊張的背景下,當中國先進智能電動汽車產品走向全球時,作為已經實現成功轉型的國際零部件巨頭,安波福毅然加大了對中國市場的投資。
楊曉明表示,安波福在中國不斷投資,是為了更好地幫助更多OEM(整車生產商)在智能化、電氣化的發展浪潮中拔得頭籌,安波福也樂意以跨國企業的優勢,助力中國的“技術紅利”惠及全世界。
|對話|
經濟觀察報:入華30余年,安波福為何能在燃油車時代和智能電動時代都取得成功?
楊曉明:1993年進入中國時,我們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打造一家立足中國、全球領先的汽車系統供應商,這個戰略非常明確,為此我們深耕中國市場、持續推動人才、產品、技術本地化。
2003年安波福投資5000萬美元,在上海外高橋成立了第一家全球研發中心,隨后又陸續在上海安亭及蘇州建立了全球研發中心。在進入中國市場的前十年,我們以平均每年投資建立兩、三家新工廠的速度,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的生產管理及工藝流程,提升了中國汽車的生產制造研發實力,也提升了我們應變中國汽車市場變化的速度與能力。
?
憑借對市場正確的預見性和策略方向的遠見性,安波福經歷了兩次成功轉型。2015年我們就已經做出判斷——汽車市場會向著安全、綠色、互聯這個方向發展,所以我們在2017年底把燃油車有關業務都剝離了。
另一個轉型方向在于布局軟件,我們在2022年底花了35億美金收購了風河軟件,把軟件這一塊業務補齊。現在市場上能夠做操作系統的系統供應商很少,只有像我們跟風河共同研發這一模式,才能提供完整的軟硬件系統。
經濟觀察報:在智能電動時代,安波福具體是如何推動技術創新的?
楊曉明:時至今日,很多創新性的技術、應用、產品,最先出現在中國。安波福基于自身堅定的布局,積極與中國企業合作,重塑了流程與架構,錘煉了自身的能力。
例如,安波福今年10月底宣布,以約5.7億元投資中國本地公司智駕科技MAXIEYE,投資后安波福的所有權占比約為18%,成為這家智駕科技公司最大的投資人股東。
通過對MAXIEYE進行戰略投資,安波福能夠打造更適用于中國市場的解決方案,更好地服務于國內客戶。安波福也將與智駕科技共同開發基于視覺感知并能與風河軟件產品相集成的計算平臺,打造兼具軟件和硬件的系統化高性價比智駕方案,賦能中國整車企業打造軟件定義汽車的移動出行未來。
經濟觀察報:過去五年是安波福在中國市場發展最快的時期,未來五年安波福要在中國市場實現50%的業務增長,前五年是如何做到的,后五年又將如何實現?
楊曉明:安波福的快速發展跟中國汽車行業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中國是新能源汽車、智能汽車走得最快的市場,中國新能源汽車迭代的速度也遠超國際傳統車企,中國新能源車同時追求極致的性價比,這意味著有很多創新,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
?
安波福一直秉承著“在中國、為中國”的本土化策略,不斷創新,持續推動人才、產品研發、供應鏈的本地化。我們的管理層和決策者百分之百本土化,工程師占三萬多名員工的比例高達11%,其中四分之一是軟件和系統工程師。我們在中國的供應鏈中有幾千家本土供應商,國產化率平均已經達到了70—80%,這些是我們能夠與時俱進的保障。
為實現下一個五年增長50%的目標,我們會持續加大在華投資力度,以實現持續的技術創新,發揮安波福在汽車“大腦“和“神經系統”領域的獨特優勢。同時,安波福會是中國出海車企最緊密的戰略合作伙伴,我們也要把自己的供應商帶出中國,與他們一起成長。
經濟觀察報:中國汽車出海面臨著哪些難題,安波福如何助力中國汽車出海?
楊曉明:我們已經進入中國30多年,當時我們進入中國的時候,跟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挑戰是類似的,包括怎么保證不光是把產品帶出去,而是給當地帶來就業、創新等利益,實現雙贏。
但是我覺得,這個過程會比我們30多年前進入中國的過程要短得多。我們也堅信,中國汽車走出去前景非常開闊,因為中國有很多創新、完整的供應鏈、豐富的人才。
我們會利用全球化的布局,發揮在海外當地的作用。比如,通過我們對當地法律法規的理解,以及在當地對人才和市場的了解,來加速中國汽車走出去。
經濟觀察報:如何看待中國當前嚴重內卷的汽車市場,這對安波福有哪些挑戰,安波福又將如何應對?
楊曉明:我們深刻認識到,中國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不是一個短期的現象。對于我們而言,既要參與各種競爭,還要通過自己的方式來應對。
首先是通過規模優勢來實現“健康”地降本,這是安波福的優勢和底氣。其次,還會尋求通過技術方案降本。例如,安波福加速對本地化芯片方案的研發,支持OEM更靈活地選用不同平臺的芯片,以及針對不同定位的智駕和智艙需求,推出配置不同的方案。
我們在中國的投資也是為了降本,其中很大一部分投資是用于工廠的自動化方面,隨著數字化發趨勢明顯,一旦自動化之后就可以數字化,隨之就可以大規模地降低生產成本。
經濟觀察報:安波福如何在中國履行社會責任,推動可持續發展?
楊曉明:安波福設定了關于全球性的碳減排目標:到2025年將碳排放量減少25%;到2030年,所有的生產基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到2040年實現完全碳中和。
為此,我們持續開發安全、綠色和互聯的解決方案,在生產運營中大幅減少碳足跡。例如,我們在位于上海安亭的連接器工廠,屋頂安裝了光伏系統,年發電能力540萬度,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0多噸。
減少浪費和包裝也可以對環境產生積極影響。我們蘇州工廠對雷達生產線中使用的托盤設計進行了標準化,以便從原材料到包裝使用相同的托盤,從而減少15噸塑料垃圾和49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
再比如,我們電氣分配系統中國區今年推出了更加低碳環保的材料:T125硅烷自交聯聚烯烴絕緣電纜。以硅烷自交聯技術替代傳統的輻照交聯技術,既能降低能源損耗,也避免輻照交聯過程對工人的傷害,同時也節約了輻照交聯的設備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