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張銳 廣汽集團(601238.SH)再次迎來“關鍵時刻”。
11月15日,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廣州車展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面對過去一年多智能網聯汽車、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變化,廣汽集團“上車速度慢了”。
“經過全面研究、研判,我們不能等了,這是應對一個大趨勢和目前經濟狀況做出的全面、徹底改革。”馮興亞說。當天,廣汽集團發布了一項名為“番禺行動”的三年發展計劃。
此前,廣汽集團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顯示,年初至報告期末,該公司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約97%。隨后的11月2日,廣汽集團宣布將總部從珠江新城搬遷至番禺汽車城,開啟新的改革征程。
廣汽集團一系列的調整動作不僅是一家車企的改革。一方面,在2024《財富》世界500強、2024中國企業500強等多個榜單中,廣汽集團位居廣州市屬國企中的第一名。同時,廣汽集團珠江新城總部大樓位處廣州中心城區核心地段,屬于其自持物業。
另一方面,廣州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重點產業中的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7.4%,處于動能轉換深度調整期。2023年,廣州汽車工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約27%。
多位接受經濟觀察網采訪的經濟學者認為,受房地產和汽車的雙重下拉作用影響,廣州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失速”。作為廣州汽車工業的“鏈主”企業,廣汽集團的改革,側面反映出廣州汽車產業轉型的迫切性。
11月10日,廣州市委書記郭永航在廣汽集團新總部調研時指出,汽車產業是廣州的重要支柱產業,廣汽集團作為廣州市汽車龍頭企業,當前處于轉型升級、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要抓住第四季度黃金期,強化產銷統籌、內外貿聯動,為推動廣州經濟回升向好、努力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作出更大貢獻。
市場急變
“上個月,比亞迪賣了50萬臺,他們現在兩個月差不多賣我們一年的(目標)量。”11月8日,梁正對經濟觀察網表示。他目前在一家主流合資品牌的汽車公司供職,負責華南區域部分城市的銷售管理工作。
梁正稱,他在汽車行業從業已超過十年,先后在廣汽系、上汽系合資品牌工作。在他看來,過去兩年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借勢新能源、智能網聯技術高速發展,尤其在今年以猝不及防的速度打開了中國汽車市場的新格局。
“年初開始,感覺我們(合資品牌)的基本盤動搖了。”梁正說,盡管“價格戰”有爭議,但以比亞迪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進入合資品牌“腹地”競爭,這種危機感讓他一度對職業前景感到迷茫。
除此之外,梁正也注意到汽車從業者們在快速流動。“今年很多同行去各種新能源、新勢力車企或者自動駕駛企業,我的一些同事去的深圳比亞迪。”他說。
這種“猝不及防”的變化,同樣直接沖擊了廣汽集團的“基本盤”。根據廣汽集團的官方信息,其旗下核心公司包括廣汽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汽本田”)、廣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下稱“廣汽豐田”)、廣汽傳祺、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汽埃安”)等,前兩者為合資品牌,后兩者為自主品牌。其中,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廣汽傳祺主要以銷售燃油汽車為主。
廣汽集團相關年報披露的銷量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2年,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合計汽車年銷量保持在150萬輛到170萬輛之間,占廣汽集團汽車總銷量的約70%;2023年,該占比下滑至60%左右,同期廣汽埃安的銷量增長約77%。
不過,今年以來,廣汽埃安的增長亦顯乏力。數據顯示,1月至10月,廣汽集團汽車總銷量同比下降約25%。其中,廣汽本田、廣汽豐田、廣汽傳祺以及廣汽埃安的銷量,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同比下跌。
合資品牌與自主品牌、燃油汽車與新能源汽車,呈現出此消彼長的狀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乘用車產銷分別完成1864.3萬輛和1867.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6%和3%;同期,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31.6萬輛和83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1.7%和32.5%。
如何改革
11月15日,馮興亞在前述媒體訪問中談到廣汽集團“上車慢了”的原因,并從三個方面確認中國汽車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一,截至今年10月,已經連續3個月新能源汽車月銷滲透率超過50%;其二,刨除統計口徑差異,自主品牌在中國汽車市場的占有率超過50%,并且趨勢在進一步擴大;其三,在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的同時,插電式、增程式技術路線的汽車產品保持高速增長,并且增速高于純電動汽車。
馮興亞表示,按照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規劃“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占比達20%左右”,當下的現實情況顯示中國提前10年完成了新能源汽車戰略規劃發展目標。“這是好事,也對中國汽車產業產生了深遠影響。”他說,但這也同時意味著企業原本規劃的產品結構、技術路線等沒有跟上市場節奏,廣汽集團必須進行全面的調整。
馮興亞同時表示,結合上述形勢,整個集團未來的發展重心將轉變為“集全集團之力發展自主品牌”,總部搬遷正是此次改革的第一步。
11月以來,經濟觀察網走訪番禺汽車城了解到,廣汽集團總部的搬遷直接拉近了集團管理層與自主品牌、上下游產業鏈企業的物理距離,附近一帶亦有多個汽車零配件、人才公寓等相關項目正在建設當中。
一名在過去兩年服務廣汽埃安的供應商人士對經濟觀察網表示,他所在的公司位于廣州市中心位置,大多數時候需要“進廠”工作,公司為了方便與客戶溝通特意安排專線往返車輛。
“他們(廣汽埃安)的工作劃分很細,要求也高,屬于比較嚴格的客戶,所以我們‘進廠’也很頻繁。”上述供應商人士表示,有時候,如果當天有工作需要向領導匯報,他會被要求一整天待在會議室,隨時等待修改意見反饋,再與客戶一起“頭腦風暴”。
廣州市番禺區官方信息顯示,在廣汽集團總部遷入以前,番禺汽車城已經形成以廣汽傳祺、廣汽埃安、廣汽研究院為中心,輻射帶動汽車零部件集聚區發展的智能制造示范園區,共同構成了涵蓋電池、電驅、電控系統“三電”齊全的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根據廣汽集團公布的“番禺行動”,未來三年,自主品牌將推出22款全新車型,并加強在智能駕駛方面的技術發展,包括廣汽傳祺新產品將搭載華為高階智駕技術,以及投資文遠知行(NASDAQ:WRD)、小馬智行等企業布局自動駕駛領域;2027年實現自主品牌占集團總銷量60%以上,挑戰自主品牌銷量200萬輛。
另外,在國際市場方面,廣汽集團馬來西亞工廠和泰國工廠計劃在今年建成投產,推動國際化進入整車出口和當地生產并行的全新階段,到2027年挑戰出口50萬輛。同時,“番禺行動”也提及廣汽集團將推進集團層面的二次混改,但未透露細節。
此外,廣汽集團還將著力推動合資方進行汽車電動化轉型。11月8日,廣汽集團官方微信發文稱,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到廣汽本田全新電動車工廠開展調研,并表示該公司全新電動車將于2024年底正式投產。
鏈主影響
過去兩年,《廣州市智能與新能源汽車創新發展“十四五”規劃》《廣州市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2023—2035 年)》相繼落地,明確提出廣州汽車產業發展面臨新一輪的挑戰與機遇,將推動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以及汽車出口邁上新臺階。
上述規劃亦總結廣州汽車產業的優勢認為,廣州汽車產業以日系合資(廣汽本田、廣汽豐田、東風日產)為基礎,自2019年以來連續5年位列中國汽車產量“第一城”,整車制造體系成熟、全球化配套完善。
不過,有產業經濟的研究者認為,廣汽集團在本輪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中“起得早、跑得慢”,反映出廣州對這一產業變革的誤判和低估。但亦有觀點認為,廣汽集團“上車慢”是大型企業“轉身難”的通病,但其有改革的豐富經驗和產業基礎,有實力在下半場拉回優勢,并推動廣州汽車產業轉型發展。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表示,廣汽集團旗下自主品牌目前為集團貢獻的銷量、利潤較少,處于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初級階段,不如廣汽豐田、廣汽本田以往創造的收益豐厚,要想成功轉型就需要破釜沉舟般的改革。
同時,亦有多位熟悉汽車產業的受訪者向經濟觀察網表示,廣汽集團已在“起勢”狀態。比如,梁正就認為,參考以往的發展經驗,依靠一兩款爆款車型打出“翻身仗”在汽車行業不是新鮮事,小米汽車也是后來居上的案例,“它在‘新勢力’里上場算最晚,但最快達到10萬臺產量,市場反應驚人”。
梁正同時表示,在國央企背景的汽車集團里,廣汽集團是自主培育新能源汽車做得最成功的代表,但接下來能否趕上市場變化速度還是要看新產品。
今年9月,第三方咨詢機構胡潤研究院發布《2024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顯示,廣州在該榜單中位列第五,排在前面的分別是上海、深圳、常州、蘇州。其中,值得關注的新能源生產基地多涉及新能源汽車產業,例如上海有特斯拉超級工廠、上汽集團,合肥有蔚來汽車,北京有理想汽車、北汽新能源,比亞迪汽車的生產基地涉及深圳、常州等多個城市。
(應受訪者要求,梁正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