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由《經濟觀察報》主辦的第十四屆數字創新峰會在北京圓滿舉行。《經濟觀察報》副總編輯郭宏超在開篇致辭中提到,全球經濟復蘇周期延長,科技競爭日益激烈,AI大模型從“以分計價”邁入“以厘計價”時代,數據要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而大國博弈下的技術封鎖,自主創新更加成為不可回避的命題。
深挖數字化轉型潛能,厚植產業升級優勢
京東工業戰略與發展部總經理丁德明在第十四屆數字創新峰會上分享了京東工業在供應鏈數智化轉型中的探索與實踐。他指出,當前供應鏈面臨全球重構、數字化浪潮和國家戰略驅動的多重挑戰。京東工業通過“數實融合”,打造了從商品數字化到履約數字化的全鏈路解決方案,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其中,“萬倉合一、萬單合一”的智能決策大腦,顯著提升了履約效率,減少了人為干預。以某新能源車企為例,京東工業通過數智化供應鏈轉型,幫助其采購周期縮短70%,成本降低5%,庫存成本減少3000萬。丁德明強調,數智化供應鏈不僅是技術的升級,更是運營效率和成本控制的革命,未來京東工業將繼續為更多行業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數字化轉型方案,助力中國工業高質量發展。
探路 AI 拓展邊界
鷹瞳Airdoc創始人、董事長張大磊在會上分享了AI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應用。他表示,鷹瞳Airdoc通過自主研發的“萬語大模型”,將復雜的醫學問題轉化為用戶易懂的語言,幫助普通人隨時隨地掌握頂尖醫療服務。其AI眼底相機已獲全球20多個國家批準,成為細分領域的領先產品。此外,鷹瞳推出的LED近視治療儀和AI眼動視覺訓練機,分別通過光生物調節和數字遮蓋技術,為兒童青少年提供無創、安全的近視防控和弱勢治療解決方案。張大磊認為,AI不僅提升了醫療服務的精準度,更讓用戶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鷹瞳Airdoc的使命是讓健康無處不在,未來將繼續通過AI技術賦能醫療,推動普惠醫療的普及與發展。
朗新科技AI研究院院長黃飛表示,朗新科技正與DeepSeek深度融合,利用其開源生態和自進化模型,優化時序預測、智能問答等模塊,推動行業模型的自我進化與數據生成能力。黃飛在會上分享了其公司在能源領域的AI創新成果。他提到,朗新科技通過大模型與深度時序模型結合,構建了電力預測、負荷預測等智能化系統,已在電力現貨交易、車樁匹配等場景中廣泛應用。AI助手已替代人工交易員,精準度顯著提升,充電APP“心電兔”通過預測技術降低充電風險超50%。他同時指出,未來,朗新科技將繼續探索AI在能源領域的深度應用,助力能源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
中國電信人工智能公司首席架構師畢然在 “星辰智能體平臺”如何賦能大模型產業落地的分享中提到,該平臺通過大模型與智能體結合,一分鐘即可構建會展助手、商品評論處理等智能應用,顯著提升行業效率。畢然表示,大模型需從“高中生”升級為“職場專家”,結合行業知識與工具,才能精準解決復雜場景問題。中國電信已聯合90家央企,探索智能體在工業安全生產、營銷方案制定、人力資源優化等領域的創新應用。星辰智能體平臺還支持DeepSeek等大模型的深度融合,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未來,中國電信將繼續攜手各界伙伴,迎接“行業+智能體”的新時代。
金山云助理總裁、AI產品中心負責人徐寅斐在會上介紹了金山云推出的輕舟大模型,涵蓋基座模型與法律、政務、金融等行業定制模型,性能領先行業。他提到,通過瀚海平臺,企業可快速構建AI應用,平臺提供文檔智能、智能檢索等核心能力,支持知識管理與復雜應用編排。金山云圍繞“問、搜、審、寫”四大場景,賦能政務、法律、金融等行業,顯著提升效率。例如,某車企內部知識獲取時間從10分鐘降至2分鐘,準確率提升至90%以上。金山云將持續深耕AI與企業服務,助力千行百業智能化轉型。
在本次數字創新峰會上,先導智能營銷總經理葉正平展示了AI如何深度賦能新能源智能制造。作為全球唯一具備整線制造能力的企業,先導智能為客戶提供從設備到產線的全流程解決方案,助力鋰電制造實現高質量生產。通過AI技術,缺陷檢測準確率提升至95%,過殺率降至0.2%,大幅降低客戶成本。AI還推動設備維護從“事后修復”升級為“預測性維護”,早期故障診斷精度達90%,顯著提升產線效率。此外,AI賦能綠色制造,涂布和化成分容環節節能分別超15%和60%,助力新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
數據要素價值躍升 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
作為國內主流數據庫廠商,達夢數據庫憑借完全自研的代碼和六大可控(源碼、架構、功能、成本、性能、數據),成功突破金融核心系統的技術壁壘。達夢數據產品服務中心副總經理郭一兵介紹,達夢是全球第二家掌握共享存儲集群技術的企業,提供高可用、高吞吐、負載均衡的解決方案,確保業務連續性。此外,達夢還推出了新一代分布式數據庫DPC,支持PB級數據量和上萬并發事務,具備高擴展性和高性能。達夢數據庫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案例豐富,涵蓋銀行、保險、證券等多個行業。郭一兵表示,達夢數據庫的目標是從“替代”到“引領”,助力中國金融實現從“可用”到“好用”的跨越,推動金融數字化轉型升級。
以新科技培育新質生產力 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隨著數據要素價值化成為大勢所趨,AI技術正在重塑風險決策的流程。同盾科技副總裁、數字金融部總經理董紀偉在會上分享了AI驅動風險決策智能化的新范式。
董紀偉表示,同盾科技構建了基于大模型的風險決策智能框架,涵蓋數據集成、特征向量化、知識圖譜構建等核心能力。通過多模態數據融合和大模型的知識推理,打造了360度客戶畫像和風險知識智庫,幫助金融機構實現從風險態勢感知到實時控制的閉環管理。此外,同盾科技還推出了智能監管政策助手、風控模型咨詢助手、智能決策工具和風險情報助手四大能力單元,助力企業從容應對監管挑戰,提升合規管理效率。通過大模型的智能交互和動態量化分析,風險決策更加主動,風險識別更加精準,實現了風險的主動收斂。
中國電研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技術研究院院長劉國榮在會上分享了“裝備雙碳平臺”如何通過數字化國家質量基礎設施(NQI)推動裝備制造業低碳發展。我國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裝備制造業在GDP中占比高達27.7%,家電產量和出口均居世界首位。然而,歐美等發達經濟體通過碳關稅、碳足跡披露等法規,形成了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出口企業構成挑戰。
為應對這一挑戰,中國電研推出了“裝備雙碳平臺”,提出“碳效比”概念,即碳足跡除以總功能量,作為衡量裝備低碳性能的新標準。該平臺提供在線碳效比計算器、碳足跡核算、低碳產品認證等數字化服務,幫助企業快速、精準地核算碳排放,提升低碳競爭力。平臺已建立41個核算模型,入庫339條碳排放因子,并通過團體標準推動行業規范化。
此外,平臺創新推出“三免碳核算服務”,企業無需注冊、登錄或付費,即可快速獲得碳排放量、總功能量和碳效比的計算結果,核算速度比行業現有工具提升300%。目前,平臺已為41種255個型號產品提供碳核算服務,助力企業應對國際碳壁壘,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研發與應用。
在新能源并網挑戰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國網冀北電力超高壓公司推出“人工智能+數字換流站”智慧巡檢方案,助力張北柔直電網高效運行。國網冀北超高壓公司±500、千伏康巴諾爾換流站檢修負責人李濤在會中提到,該方案依托數字孿生技術,搭建了國內首個柔直換流站數字平臺,實現了設備數智感知、故障診斷和作業管控的全面升級。“讓張北的風點亮北京的燈”,這一世界級解決方案創造了12項世界第一,顯著提升了電網運行可靠性。
李濤表示,在設備數智感知方面,平臺實現了全站20多個子系統的信息總覽,運維效率提升50%以上。“從人工抄數到自動取數,智慧巡檢邁入新時代”,平臺還支持虛擬環境下的設備巡視,極大減輕了現場人員壓力。
在故障診斷方面,公司與中國電科院合作,首創基于數據與機理融合的故障預警模型,設備故障診斷率超90%,隱患發現率提升11.65%。“從專家問診到智能核驗,故障診斷效率提升40倍”,大幅縮短了故障處理時間。
數字創新峰會圓桌論壇:新技術賦能企業出海,探索全球機遇
在本次數字創新峰會圓桌論壇上,絲路國際產能合作促進中心副主任徐玉海與四位企業代表共同探討了新技術如何賦能企業出海。
“企業出海遇‘水土不服’怎么辦?”,科大訊飛副總裁吉林表示,通過與當地合作伙伴共建開放平臺,推動全球產業生態發展。飛書大制造行業總經理張棣也特別指出,語言和文化是企業出海的第一關,同時表示飛書提供100多種語言的實時翻譯,助力跨文化交融。
“新技術重構出海競爭力,生態共建是關鍵”,光環云數據高級副總裁張鵬強調,企業出海需解決數據合規、溝通流暢等痛點,全球化服務公司需跨全球統一消息平臺。網聚無限通信總經理晏磊則分享了輕資產運營策略,強調找準核心定位的重要性。
未來,企業出海不僅需要過硬技術,還需提前布局,適應全球市場變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已成為全球經濟新動力,打造數字絲綢之路,需政府、企業、學術機構等多方協作,助力企業融入全球創新機遇,實現高質量發展。通過技術驅動,生態共建,一起共創中國企業出海的無限可能。
萬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