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黎明系藍城集團副總裁、藍城樂居集團黨委書記兼總裁
經過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城市建設突飛猛進、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但是,城鄉差距仍然較大,打破城鄉分割,把城鄉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以城帶鄉、以鄉促城的城鄉互動良性格局,是鄉村振興打開新局面的重要支撐。
中國是人口大國,農村以前是、現在是、將來也會是國情的基本面,在五千年文明的歷程中,直至近現代中國一直是農業大國。在中國式現代化藍圖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美麗中國的身影: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物質與精神相得益彰,以共同富裕、和平發展,建設繁榮、昌盛、美好的綠色家園。
如果不對自然經濟的碎片化模式,從整體上、結構上系統地引導、重構,那么美麗中國建設的千篇一律、簡單復制的粗放局面,就不會有根本的改變。
一、沒有魅力鄉村就沒有美麗中國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征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鄉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承者,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資源。從歷史展望未來,注重保護和利用好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服務設施建設,才能實現美麗中國的目標。
鄉村美不美,關鍵是生態,物質發達而環境污染不是美麗鄉村。以自然生態為基,打造鄉村旅游、文化創意產業、鄉村特色產業等,以農養農,以山養山,以水養水,讓記得住的鄉愁回到我們身邊。
為什么一定要講美麗中國?美麗原義指花朵,而在《說文解字》中“華”,就是“花”,花朵是美麗的,所以“華”本來就具有光彩、華麗的含義,這是中華的華、華夏的華的本來含義。
二、生態、文化、產業、公共服務,是魅力鄉村應具備的要素
鄉村文明,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文明史的主體部分,在新時代、新環境下,如何讓農村不變成留守的農村?如何讓鄉土文明延綿不斷?
魅力鄉村應該具備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產業特色鮮明、公共服務完善等四個方面的特點。
生態方面,魅力鄉村應該具備清新、自然、和諧的生態環境。
文化方面,魅力鄉村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人文資源,能夠讓人感受到鄉村的獨特魅力和文化底蘊。
產業方面,魅力鄉村應該具備獨特的產業特色和優勢,吸引游客前來參觀和體驗。
公共服務方面,魅力鄉村應該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如醫療、教育、文化活動等,讓游客和當地居民享受到便捷、舒適的服務。
三、鄉村建設既需要統一規劃,也需要傳承鄉土文化
統一規劃是確保鄉村建設有條不紊的關鍵。然而,在鄉村開發的熱潮中,各路資本紛涌而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導致一味追求短、平、快,同質化嚴重,最后在供給過剩中,再尋找方向。
在統一規劃的過程中,對于鄉土文化的承傳,與對于生態的保護同樣重要。鄉土文化是村民身份認同的基座。習俗是鄉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風俗習慣往往承載著一個地域的歷史、精神、文化傳承,是社會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美麗鄉村的內在之美在于鄉土文化的傳承,一個缺乏鄉土文化的農村,即使經濟再富足,也不是讓人向往的魅力鄉村。
四、魅力鄉村留住人,“以農為本”是根本之道
魅力鄉村的魅力,是從傳統中歸納、提煉出的精華,是在地性的、有地方特色的、不可替代的人文價值。
魅力鄉村的核心是農,而不是旅游,農是本質,旅游是推手。不應為了迎合潮流,生硬嫁接旅游元素,一個地區是不是適合做旅游,要因地制宜,從區域整體上做優劣判斷。
瑞士的鄉村經濟,是一個有著整體規劃、注重差異化發展的典范。首先,瑞士以農為本,有機農產品的種植面積約占12.2%,有機農產品的比例和人均消費居世界首位。其次,不同條件分別對待,“一村一特”,法律規定一個地區只能生產該地區的奶酪,以保證鄉土特色,這是鄉村經濟整體性規劃的經典案例。
瑞士人曾一度離開鄉村,去城市尋找機會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現在,人們又開始漸漸回歸自然,從城市搬到近郊,有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以農為本”是鄉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道。在浙江余杭永安村,藍城樂居作為稻香小鎮初創運營團隊,從兩個“圈”著手,一個“生態圈”,一個是“文化圈”。在“生態圈”,藍城樂居以稻米農業為核心產業,引進了生態共養技術,打造出“稻香小鎮”;在“文化圈”,將閑置農居整體規劃打造成共享小院、手工體驗作坊、稻田咖啡餐飲吧、稻田兒童樂園等小微旅居服務業態。通過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好吃+好玩”、“線上、線下”的全鏈式運營方式,助力稻米體驗式銷售。
五、一張圖紙,專業賦能,以城鄉協同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模式
專業服務力量的參與對于構建一套完整的美麗中國、魅力鄉村的服務體系是不可或缺的。
藍城樂居,將其多年實踐的輕資產代建服務經驗,以城鄉協同探索高質量發展新模式,在扶農、助農方面勇于嘗試。
在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注重歷史文化和風俗傳承的基礎上,藍城樂居始終堅持因需設計、將生活場景融入建筑規劃設計,以高精準定位、高品質營造、暖心生活服務體系等多項舉措和創新做法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藍城2005年便開啟了保障房代建領域的最早實踐。按照創始人宋衛平的理念,首先要考慮如何改善社會最基層百姓的所思所求,其次按“保障房品質大于等于商品房”的標準來代建。對于農村住宅的建設,從規劃設計的最初,就調動最專業的調查人員,入戶調研,對于農村住戶的習俗、生活習慣、社交習慣等做詳盡的調研,是三代同堂,還是兩代同堂,戶型如何配比,是否考慮景觀農業、農居放置場所,以及文體、社交場所等都是藍城樂居通過調研以指導住房設計考慮的重點。
如被譽為杭州市區“最美保障房“的杭州海潮雅園,藍城樂居通過代建企業的前期定位、按需設計和精細化管理,提升了城鎮生活品位,百姓安居樂業,二手房價格一度漲至10萬元每平米。
一直以來,藍城樂居代建的保障房口碑較好,尤其是跟周邊二手房比照,無論顏值還是售價優勢明顯。在交付后服務運營中,藍城樂居培育了物業服務團隊,以最高性價比的物業費讓居住者享受藍城家人式全生命周期服務。
現如今,藍城樂居的保障房建設在沿用以往藍城成熟產品品類基礎上,不斷地將產品升級與優化,不斷地把握和適配居住者的新向往與新需求。在營造過程中,產品團隊多年來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管控標準,包含樣板管理體系和工程質量管理體系,將產品細節管控放第一位,由此建設的保障房保持著藍、綠城體系內第三方品質評估第一梯隊的成績,更參與了浙江省保障建設標準的更新編制,為保障房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了企業力量。
藍城樂居在多年的保障房建設中,從最初的工程代建,已延展為代建+設計、代建+EPC/PPP,及全過程代建開發,全過程工程咨詢、未來社區物理+數字“雙代建”、未來鄉村的全周期代建+運營。
怎樣讓一張圖紙,形成城鄉協同合力?在浙江省“未來社區”的整體實施方案推行過程中,藍城樂居協同研究機構,對未來社區的國內外現狀、頂層設計、建設路徑、主要創建類型等予以概括與分析,并結合具體案例剖析,編寫了《未來社區:建設與運營實踐探索》,形成行業輸出示范。
在《未來社區》研究成果中,以“EPC+O”模式,形成從設計、采購、施工及運營一體化的整體運營模式,也就是一張圖紙,貫穿前后的整體運營模式,提升了運營效率,降低了全生命周期的成本。
在“千萬工程”的源起地浙江梅林村,藍城樂居同樣做了三方面的規劃,探索“策、建、管、運”一體化服務的經驗。以梅林為龍頭,帶動周邊四村形成共富聯合體,建設以“稻”為核心的都市型現代化農科創產業樣板,發揮各村特點,建成大梅林數字大田與灌區、車路灣數字農業工廠與八里橋未來農場,建設完成張潭數字化現代農業服務中心,引領山北村原有傳統加工產業轉型升級。
在城鄉協同,整體規劃的“一盤棋”背景下,讓“稻香”形成延長的產業鏈,開展一系列線上銷售、線下泛文旅、非遺手作的主題體驗和研學活動。共富產品打造方面,匯集大梅林及周邊農特產品,通過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促進鄉村產業共富。吸收人才方面,通過土地活化建設居住公寓,吸引和承接更多的年輕人、農創客進村。在梅林村建立培訓基地,幫助瓜瀝鎮培訓一批年輕人成為新三農的主力軍。
未來,藍城樂居集團將繼續以“讓伙伴更滿意、讓居者更幸福、讓城鄉更美麗、讓社會更美好”為企業使命,不斷加強專業服務能力,為構建一套完整的美麗中國、魅力鄉村的服務體系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